2008年10月14日

回路 kairo

回路的圖像

作者黑沢清是一個導演,回路則是他其中一套電影的小說版。


印象中,大概是三四年前,和幾個中學同學跑到租影碟店,打算租一些恐怖片去一個生日的同學家一起看,順便慶祝.那時看簡介,還以為會很可怕
電影劇情雖然覺得看不太懂,卻也沒有忘記過,結果前幾天,在圖書館無意中發現書櫃上一本黑底紅字的書,一看簡介,就喚醒了3,4年前的印象...可是,這一次一點也不覺得恐怖

有時聽歌,聽不懂歌手唱什麼,便憑著音樂,歌手唱腔,自己腦內補完故事
而那時我把看不懂的情節也在自己腦內補完,結果,竟然和作者想表達的有點微妙不同





簡單說
這是一本關於亡者逆襲的書
首先,起源是一個研究學者製做了一個電腦程式,在一個漆黑的畫面中漂浮著無數的小白點,它們會自主性地移動,整個畫面看起來既像細菌也像是行星。它們被設定成彼此靠得太近就會分開,分得太遠就會互相接近,在電腦的三次元有限空間不斷重覆著,當一個新的白點被創造超過二十四小時便會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新白點的產生。而那些被刪除的白點則過渡至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記憶體並儲存在那裡。

以上,亦可以比喻作我們,人類,陽間與陰間。

某一天(大概即是第一人察覺到的那天開始)
一直沉睡在永恆虛無中的亡者甦醒了,懷著妒忌,開始想要重奪曾經也屬於他們的世界
可是沒有實體的它們只靠意識,並無法阻止新的亡靈進入早已擠滿的陰間,他們想要擺脫,但是卻沒有渠道可以實行
終於,那個有著一堆瑕疵卻仍然可以作商品大熱賣的電器--電腦,成為了他們的框架。
因為第一次實行的時候,它們通過的那一枱電腦很偶然地在螢幕四邊貼著紅色的膠帶,至此便成為了一種固定規則,成為了它們唯一來到這個世界的回路(正方形螢幕四邊再貼四條膠帶組成"回"一字....)可是,一來必須有一回,一回亦必須有一方消失,它們需要活人的身體作容器,但在陰間早已爆滿的情況下,把活人殺死只會令陰間再增加亡者,所以它們採用的做法是把活人的靈魂完全消滅,這樣在活人的世界(有限空間)裡便會空出了一個容器,可以讓一位亡者重生。

愈來愈多的人因為被侵略而消失,亦有一些因為害怕消失而選擇自殺,總之就是人類(可稱為屬於活人的文明)步向滅亡。在這裡,作者提出的觀點我認為是最有趣的,書中,有些人追求長生不死,卻不知道只有死後,亡者才擁有所謂永恆的時間。一些人因為害怕靈魂被消滅的虛無感,因而選擇自殺渴望解脫,卻從此把自己的靈魂禁錮在永恆。但是,絕大部份消失的活人,都是因為接觸過它們,亡者的思想,認知到自己打從一降生就是孤獨的,每一個人,就像是每一個小白點,身體是一個儲存靈魂的容器,當我們彼此靠得太近就會分開,分得太遠就會互相接近,然而靈魂,直至到死那一刻也未曾有直正接觸過他人。彼此就這樣存在在一個空間卻獨自誕生,獨自死去。然而死後卻也只能被困在再也沒有死亡的陰間,慢慢被消磨曾經擁有的人性,漸漸可以說是進化為更超脫冷酷,卻也更孤獨的存在。(是的,這本書對靈魂的設定沒有往生之路,只有回路)

至於搶奪到身體的亡者,卻也無法變回活人,只能化為仿佛是身體原來主人的影子般,變成黑糊糊的,帶著腥臭,質感像是溫熱的橡膠的嘔心物體,既沒法令人聚焦看清楚其存在,原來是眼睛的位置亦只能在那裡看到像是黑洞的東西,其意識卻不斷破壞活人的精神,令他們感同它們的絕望與孤獨感。被它們影響的人會自動與所有人疏離,並找尋可用作供亡者使用的回路,可以說是在催眠或暗示下悲觀地自願選擇消失。

(所以說,因為電影好像是因為有某些細節改動了,例如紅膠帶貼在房門四邊,亡者的形容描述沒有書來得仔細,網絡與其說是作為渠道,倒更像是一個促成的原因。看電影貌似會令人覺得,是因為一段自殺的短片在網上流傳而做成觀者模仿的恐怖連鎖反應,類似咒怨那種病毒,使人類自我毀滅,不過,電影版男主角最後都消失了與書中痛苦卻仍活著的分別..不知道是否別有用意?)

題材無疑在當時是很新鮮的,從電腦被發明(或是被發現?)那刻開始,一些人對此感到是奇蹟,說科技美化了生活,另一批,當然是沒有一刻停止過懷疑(不過書中提到電腦,說在一些程式在新增與刪除之間留下痕跡與產生了新的數據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點,對編寫程式的人的理解也許就像我們看加減法一樣簡單)人工智能當然也有叛變的風險,因為人工智能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話,就沒可能像大自然一樣保持中立吧。我認為關鍵是由誰做,和那個創造者的目的和想法。不過到目前為止,也還未會遇上那個"某一天吧"如果到了應該抉擇的時候,我相信很多問題也會得出答案,知道對或錯後,我大概也不會介意整個意識和靈魂都消失吧。

不是因為孤獨的絕望感而是因為覺得沒有必要再需要思考吧?



找天,再看一次吧?大前題是還有可能租得到嗎?